筑掣深度共建上海博物馆东馆。在历时三年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应对复杂的建筑结构,梳理各个空间之间的关系,完成多专业协调、多团队协作、多材料应用、多工艺优化等一系列挑战,展现了团队在项目设计管理上的智慧和能力。
通过建立深化设计与隐蔽工程的逻辑关系,针对装饰完成面运用BIM算量合理控制图纸表达的颗粒度,确保施工阶段的准确性和实操性,实现对于工程品质的精细追求。
根据结构梁位和机电管线位设计出装饰天花造型,结合BIM技术与多专业管线综合,达到建筑内所有管线和电气元件暗藏的标准,并在原建筑层高受限的前提下改善室内净高。
满足原主体建筑机电管线的功能需求和二次精装吊顶标高及装饰整体美观要求。引人注目的矩形阵列结构呼应上博东馆“海陆交汇” 的建筑语言,为公共休息区增加了空间的艺术性与辨识度。
以素简的材质塑造公区大堂的自然质感,使到访游客获得具有亲和力的接待体验。天花设计的整体性和无遮挡的顶部自然采光,让游客感受从清晨到黄昏的光影变化。
“场外预制构件+场内集中组装”,提高了搭建效率,减少施工作业对现场的干扰。 经过模块化设计,严控色彩均匀一致,墙顶面达到无缝对接的拼接效果。可调光的琉璃背景墙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成为公区大堂视觉中心。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工程师灵活协调,制定施工工艺标准,与建造者紧密协作处理复杂工况,力求设计方案在现场精准还原。
对顶墙地采用对线处理,满足声学、消防、环保等专业的要求。深化装饰材料造型细节,避免因施工工艺影响方案的实现。以工业设计的精度来要求建造的极致美学,每一个接口都严丝合缝。